白癜风忌食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5661.html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和雅培LCBP肺癌早诊示范中医院。
7月10日,在雅培绿丝带健康呼吸行动暨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揭牌仪式(长沙站)活动上,医院正式成立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和“LCBP肺癌生物标志物谱”肺癌早诊示范中心,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
医院常务副院长刘景诗在致辞中提到:“分中心的成立将对医院肺癌的诊治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医院肺癌的规范化诊治,医院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
刘景诗副院长继续说道:“肺癌不管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排在了首位,已经成为了人类健康的杀手。其防治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
刘景诗副院长致辞
肺癌的防治不仅仅涉及呼吸科、肿瘤科,还涉及胸外科、放射科、病理科、检验科等多学科,甚至是体检中心。它需要各学科之间互相合作,一起做事,搭建平台,进行科研、临床工作和学术等深层次交流。
为此,我们也特别邀请了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医院白春学教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张卫东教授以及医院检验科曹友德教授和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做好肺癌的早诊早筛工作。
采访视频
早期诊断,造福肺癌高危患者
白春学教授表示,目前的肺癌患者往往是“因症就医”,是在出现了相应的症状之后才进行治疗。但这种时候一般已经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间,2/3的患者失去了手术机会,1/3有手术机会的患者也不全是早期肺癌。
而实际上,对于原位癌和I期A肺癌,及时的手术切除可以使患者从“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变成无罪释放”。但是目前,肺癌的早期筛查工作做得并不理想,这也是导致肺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五年存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春学教授强调,“要改变现状,我们就必须改变策略,做到端口前移,重心下沉。要延长患者的存活期,就必须要把诊断肺癌的目光转移到筛查肺结节上。”
既然如此,那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筛查呢?
美国全国性肺癌筛查试验(NLST)将肺癌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55-74岁,吸烟量为30包/年,戒烟不足15年的人群[1]。
但中国的情况不一样。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肺癌的高危人群为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2]:
1)吸烟≥20包/年(或支/年),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或支/年),戒烟时间<15年;
2)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3)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
4)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白春学教授建议,对于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有条件的都应该进行早期肺癌筛查。
患者病史+CT信息+肿瘤标志物,提高肿瘤筛查准确性
“美国的数据显示,CT筛查可以使肺癌的死亡率减少20%。”白春学教授说道,“但是在中国,并不是所有医疗单位都具备做CT筛查的能力。中国有将近50%的农村人口,在农村地区,肿瘤标志物就可以显示出其优越性。基层医生通过多项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以对肺癌进行简单而又便利的筛查。”
“同时,肿瘤标志物还可以增加CT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提高肿瘤筛查的准确性。”白春学教授表示,“肺癌的筛查应该以低剂量CT为主,肿瘤标志物为辅。”
基于这样的理念,白春学教授团队研发了LCBP肺癌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不仅纳入了肺癌高危因素、CT信息,还纳入了4种肺癌血清标志物,包括了基于雅培诊断平台的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曹友德教授对这4种肿瘤标志物分别进行了简单地介绍:
ProGRP是小细胞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标志物;
CEA主要用于判断肺腺癌复发、预后以及评价肺癌疗效;
CYFRA21-1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灵敏度最高的肿瘤标志物;
SCC主要对肺鳞癌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临床价值。
曹友德教授表示,《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等国内外指南均已推荐将多个肺癌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
LCBP肺癌生物标志物谱,更适合中国人的肺癌筛查模型
医院和医生之间医学影像诊断和临床经验差别很大,对于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导致早期肺癌延误诊断率较高,同时也易出现过度治疗的问题。
张卫东教授说道:“过去的肺癌诊断,往往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这非常考验临床医生的水平。对于肿瘤的良恶性、患者是否需要手术等问题,一些医生并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但是现在出现了许多肺癌风险评估模型,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公式,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对肿瘤风险作出较为准确地判断。”其中LCBP模型可以对肺结节患者进行初步的评估,鉴别良性和恶性的结节,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如活检或手术。
对于中国肺癌高危患者而言,LCBP模型的诊断效能甚至优于美国胸科协会当前推荐的ACCP模型,其总体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超过90%[3]。医院而言,LCBP模型在风险预测方面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联合运用CT+肿瘤标志物,医院都可以适用的方法,普适性较高。
汇聚各方智慧,提升肺癌诊疗水平
正如文章开篇所说,肺癌的防治需要多学科联合诊疗,汇聚各方智慧,实现协力共赢。
对此,白春学教授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医学技术,将目前肺癌早诊中水平高低不一的、手工作坊式的诊疗模式,提升为国家级别,甚至是国际级别的现代化流水作业工程。
雅培诊断南中国区客户总监林海渊先生也表示雅培将致力于疾病早诊早筛,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接轨国际的疾病诊断辅助工具。其中,LCPB肺癌风险评估模型就体现了雅培植根中国本土,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也凸显了多学科联合诊疗理念。
林海渊先生致辞
“多学科诊疗模式是现代医学领域广为推崇的诊疗模式。人们在积极打破学科壁垒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科的建设。”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刘志光教授这样说道。
刘志光教授致辞
最后,我们希望可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肺癌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BlanchonT,Bre?chotJM,GrenierPA,etal.BaselineresultsoftheDepiscanstudy:aFrenchrandomizedpilottrialoflungcancerscre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