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9月,由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Y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基金课题支持,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与多发伤学组,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等四大学术团体的专家共同设计起草的《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修复策略专家共识()》正式发表于《中华创伤杂志》,这是中国在该领域内发表的第一部专家共识。值得一提的是该学术团队早在年10月已于《中国临床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在我国老龄化的进程中逐渐成为危害老年患者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的重要疾病。然而目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尚缺乏标准的制定,特别是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修复领域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性文书出版。专家组在此前发表的《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基础上,继续瞄准骨质疏松性骨折标准化、规范化治疗的缺口,发表了《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修复策略专家共识()》,该共识将成为骨质疏松性骨折规范化治疗的重要参考。本文对该共识进行解读,希望能够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修复策略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常用骨修复材料
已有国内外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内固定装置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松质骨的高孔隙率和低强度,内固定通常需要植骨填充骨缺损部位以改善固定效果。
共识指出,目前骨修复材料主要有两方面作用:
(1)骨传导性骨修复材料,提供机械稳定性和增强置入物的骨整合;(2)诱导性骨修复材料,通过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诱导骨重建来增强修复。共识还分别对临床常用的骨修复材料概述,其中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材料、骨靶向生物材料等。值得注意的是,自体骨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和评估其他骨移植物的基准。而特殊来源的外泌体在体内具有高度靶向性,具备较高的载药潜力,是具有相当高临床发展潜力的新型骨靶向生物材料。
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修复策略
1、肱骨近端骨折
根据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特点,共识指出,缺乏内侧支撑的肱骨近端骨折是植骨的唯一适应症,腓骨植骨是最理想的选择,也可依据术中情况具体选择。局部骨替代物填充在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
2、桡骨远端骨折
共识指出,自体髂骨可以有效恢复桡骨远端高度,对塌陷软骨面提供支撑,增加内固定物的牢固性,是最理想的选择。同种异体骨和人工骨也可作为一种备选方案。
3、胫骨平台骨折
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治疗的目标是关节表面的重建和坚强的固定。共识指出辅助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在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中仍处于主流地位,磷酸钙或硫酸钙注射型人工骨可作为有效骨修复代替材料治疗塌陷型的胫骨平台骨折。
4、Pilon骨折
Pilon骨折的特点为轴向暴力造成的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而这种塌陷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往往表现得更为明显。共识指出对于Pilon骨折,可选择自提髂骨或同种异体骨作为植骨材料,能有效防止术后关节面塌陷,可视术中骨缺损程度具体选择植骨材料。
5、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是否需要术中植骨仍存在争议,共识认为骨质疏松性跟骨骨折治疗可依据术中塌陷和缺损的情况酌情植骨。
6、脊柱骨折
对于大多数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或PKP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对于较为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PKP更加适用。要求术中严格规范操作,避免渗漏风险。骨水泥强化技术可作为胸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重要辅助技术,有助于减少内固定松动和复位固定效果丢失,而共识也指出,是否应用该技术需根据术中情况决定。
康复辅具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中的应用
康复辅具既可作为骨质疏松骨折的非手术治疗,也可作为手术治疗后加速康复的手段。在康复辅具保护下早期功能锻炼和负重对于骨折愈合及避免骨质疏松进一步恶化有重要意义。
共识分别阐述了康复辅具在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足踝部骨质疏松性骨折、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简要介绍了现有应用的康复辅具。
共识认为,动静态拉伸夹板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后早期康复效果良好;足踝矫形器已广泛应用于足踝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利于早期负重和康复训练;动态胸腰段脊柱矫形器能帮助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增加肌肉力量、减轻疼痛。
总结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合并症多、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骨修复困难,正确的骨修复策略选择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修复策略专家共识()》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修复治疗方面的建议,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广大医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修复策略专家共识()》全文已于年9月20日正式刊登于《中华创伤杂志》,引用全文如下:
骨愈灵胶囊组方16味名贵中药,
道地三七、血竭,天然乳香没药。
肝肾同治补,镇痛兼祛瘀;
活血散瘀止痛,补肾生髓壮骨,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