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m.39.net/pf/a_4402684.html
家住余杭五常的85岁沈大爷(化名),平时身体健朗,自理能力很好,因疫情原因未曾出门进行户外活动。20天前,沈大爷在家弯腰端水盆时不慎扭伤腰背部,这一扭让沈大爷腰背部疼痛不止,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在家卧床休息,自服止痛药进行“保守治疗”,但疼痛并没有好转,甚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3月23日,医院恢复门诊的第一天。沈大爷在家人的搀扶下一大早就来到骨科门诊,“医生,你赶紧帮我看看,我这腰怎么越来越痛了......"沈大爷焦急地向骨科王殷红主任医师咨询。王殷红主任医师结合核磁共振图像诊断沈大爷是L1、L2椎体压缩性骨折和骨质疏松症。25日下午,骨科团队给沈大爷实施了经皮穿刺椎体成形(PKP)手术,术后沈大爷恢复良好,今天顺利出院了。
王殷红主任医师提醒广大老年人:骨质疏松最容易出现腰椎骨折、髋部骨折和腕部骨折。老年人骨折后长期卧床和制动,导致其他全身性并发症,重者可致死亡,轻者影响生活质量,所以需要及时就医,尽早治疗恢复行动能力,减少并发症,不可自行服用止痛药。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大多数患者在早期没有症状,晚期大多数病人会出现全身关节疼痛,甚至稍有不慎受到磕碰便导致骨折,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发生的脊柱和髋关节骨折,哪怕发生一次,都足以致命。
初春季节,天气变化快,夜长昼短,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人们户外活动减少,缺乏运动和日照,是骨质疏松容易加重的季节。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关系密切,所以骨质疏松的防治,需要从管理好“骨量储备”做起。
骨量的变化规律
骨量在不同年龄段是有变化的:出生时,全身钙含量仅为25g,到了成年体内钙含量可达-g,到了30岁左右骨量达到一生中的高峰,但从50岁起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骨量平均每年丢失0.5%~1%。年轻时峰值骨量越高,可供人们日后消耗的骨量就越多。年轻时能达到的最高骨量增加10%,可将骨质疏松发生时间延迟13年,可见骨量储备的重要性。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骨质疏松多发于老人,其实并不然,如果不注意预防,年轻人和中年人恐怕也一样会“在劫难逃”。
从上述骨量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知道骨质疏松是从年轻时就应该开始预防的疾病。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32.9%,50岁以后大幅增高到46.2%。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使得骨量储备减少、流失过多,骨质疏松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甚至有部分35岁的女性骨密度下降到60岁的程度。年轻女性中骨质密度岌岌可危的人并不少见,而中年男人中发生轻度骨质疏松的也时常遇到。
如何管理好骨量储蓄账户
1.骨量储蓄应趁早
为骨骼打下最好基础的时间是骨骼发育期,所以妇女怀孕哺乳期和儿童生长期钙质的足量供应是保障骨量储备的重要措施。
2.青少年时期是关键
青少年是打下骨质基础的关键时期。想要增加身体的骨量,钙、维生素D、蛋白和其他微量物质等营养要充足。80%的钙来源于乳制品,其他包括蔬菜、坚果和豆腐等。维生素D是骨骼的“加油站”,建议青少年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为IU。人体中10%的维生素D来源于蛋黄、蘑菇、瘦肉、海产品、动物肝脏和坚果等食物;90%的维生素D依靠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获得,因此建议多晒太阳。
3.建议克服不良嗜好
成年阶段除了继续保持营养均衡,还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远离烟草,不嗜酒,尽量减少碳酸饮料的摄入(可能抑制钙的吸收),少饮咖啡(大量的摄入咖啡因可能会导致钙尿的流失),注意规律作息时间,增加户外活动量。
4.良好运动有利于骨量储备
经常运动的儿童和青少年骨质量显著增加,建议5~17岁的青少年每天应积累至少60分钟的中度至高强度体力活动。成年人保持恰当的运动刺激能够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足量的运动可以获得更高的骨量储备。
5.打好骨量基础尚需继续巩固
青少年打好骨量基础后,青壮年要继续巩固。一般来说,35岁后骨量开始流失,这时要及时补钙,每日钙摄入量为~毫克(男性毫克,女性毫克)。特殊时期需要特别注意钙的补充:女性孕中期每天摄入钙量不低于毫克;哺乳期~毫克;疾病卧床期间除了需要营养补给,也要重视合理的锻炼。
6.避免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要辅助骨干预药物等。另外,要积极治疗可能诱发或导致骨质疏松的疾病。
7.定期检查骨密度,了解自己的骨量储备,及早采取措施防治骨质疏松。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