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彩回顾: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X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
1.骨梗死---平片、CT、MRI的影像基础
2.滑膜骨软骨瘤病----影像基础
3.详细的X线颈椎解剖---影像基础
4.髌骨软化症MRI表现---影像基础
5.正常脊椎、脊髓表现:X线、CT、MRI----影像基础
6.成像技术的优选和综合应用---中枢神经系统
7.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颅脑先天性畸形及发育异常
8.脊髓空洞积水症---影像学表现
9.蛛网膜囊肿----影像学基础
10、肩袖解剖及损伤的MRI诊断---影像学基础
11.膝关节解剖及常见病的MRI诊断
12.腰椎8种病变X线诊断报告模板---影像基础
13.树芽征:肺部CT诊断征象之一,影像基础
14.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要求---影像技师必备
15.轨道征及印戒征--肺部CT诊断征象之二,影像基础
16.手部---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及操作标准、目的
17.腕关节、尺桡骨--影像技师摄像技术及操作方法
18.“磨玻璃密度影”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三--影像基础
19.肱骨、肘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技术--图谱
20.“肺部实变”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四
21.“结节与肿块”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五
22.肩关节、肩胛骨、肩锁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方法
23.“空洞与空腔”“马赛克灌注征”“碎石路征”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六、七、八
24.足、跟骨、踝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技术及摄影目的
25.膝关节、胫腓骨、髌骨轴位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和标准
26.“空气新月征”“肺间质征及蜂窝征”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九、十
27.髋关节正、蛙、斜及股骨影像技师技术和标准
28.脊柱摄影之颈椎---影像技师操作技术及标准
29.脊柱摄影之胸、腰椎---影像技师操作技术及标准
30.腰骶、骶椎、尾骨--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及技术
31.胸部摄影注意事项及胸部摄影技巧--影像技师必看
32.心脏、胸骨及肋骨影像技术---影像技师必备
33.腹部、骨盆、骶髂关节影像技术---影像技师必备
34.相位编码方向选择的基本原则---MRI技术基础
头颅摄影
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申请单,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摄影体位和摄影条件,体位设计原则是在保证诊断需要的前提下,使被检者处于舒适状态。
2、摆放体位前,要求去掉头部发卡、饰物和活动义齿等。
3、特殊情况无法使摄影体位符合常规要求,应通过改变IR位置和X线投照方向,使摄影效果符合诊断要求。对称结构部位分别摄影时,摄影条件必须一致。
4、除鼻骨、颧弓局部结构摄影不使用虑线器外,均需使用滤线设备。摄影距离根据虑线器焦距而定,一般90-cm。
5、采用平静呼吸下屏气。必要时固定头颅。
6、外伤等危重病人摄影时,应在临床医生监护下进行,尽量少搬动病人,通常取头颅前后位和仰卧水平侧位。
(八十五)头颅后前位(正位)
1.摄影目的观察颅骨的骨质、对称性、骨板厚度及颅内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两侧外耳孔与床面等距),听眦线与台面垂直。IR上缘超出颅顶3cm。
3.中心线对准枕外粗隆经眉间垂直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矢状缝与鼻中隔位于照片正中,眼眶、上颌窦、筛窦左右对称。
(2)颞骨岩部对称显示于双侧眼眶内,内听道显示在眼眶正中。
(3)颅缝、颅骨骨小梁及颅板清晰显示。
(八十六)头颅前后位
体位:仰卧,下颌内收。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重合并垂直。听眦线垂直床面。胶片上缘超过颅骨顶部3cm,下缘超过颏部。
中心线:经眉间至枕外隆凸垂直射入探测器。常规摄取后前位,不能配合时摄取前后位。影像显示同后前位。
(八十七)头颅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颅骨的骨质、骨缝及蝶鞍的形态、大小及颅内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耳部紧贴台面,被检侧上肢自然放于身旁,对侧屈肘支撑下颌,瞳间线垂直于床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眉间与枕外粗隆到台面等距),下颌内收,额鼻线(前额与鼻尖间的连线)与床面中线平行。不能俯卧者可以采用仰卧水平侧位摄影(须加滤线板)。IR上缘超出颅顶3cm。
3.中心线从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处垂直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蝶鞍呈半月状显示,鞍底无双边影。
(2)双侧乳突、外耳孔、下颌骨小头重叠良好。
(3)头颅各骨边缘与骨小梁清晰可见。
(八十八)颧弓颌顶位
1.摄影目的观察双侧颧弓、颅底各骨的形态、骨质及各孔大小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背向坐在摄影架前,面对X线管,头后仰,头顶紧靠探测器,两外耳孔与探测器等距,头颈部尽量向后仰,使听眶线平行探测器(还可用仰卧位)。
3.中心线对准两下颌角的联线中点并垂直于听眦线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头颅各骨左右对称显示。
(2)双侧颧弓边缘锐利。
(3)颞骨岩部呈八字形显示于枕骨大孔的两侧,为轴位影像。
(4)颅底各孔与骨小梁清晰可见。
(八十九)颧弓顶颌位
1.摄影目的观察颧弓骨折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双手屈肘放于两侧,颏部前伸,头部尽量后仰,两外耳孔与探测器等距,下颌紧贴床面(还可用坐位)。
3.中心线倾斜一定的角度与听眦线垂直射入。
4.标准片显示双侧颧弓的正位影像,有利于双侧颧弓进行比较。
(九十)汤氏位(Towne位)又称颞骨岩部前后斜位
1.摄影目的观察枕骨及顶骨后部、颞骨岩部、枕骨大孔及鞍背床突的情况,主要用于脑血管造影。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颏部内收,听眦线与台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双臂自然放于身旁。
3.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角,从眉间上方10cm处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枕骨、颞骨岩部、眼眶及下颌骨升支。
(2)颅缝清晰显示在照片中,冠状缝、人字缝左右对称于矢状缝。
(3)双侧内听道显示于岩骨中部
(4)鞍背位于枕骨大孔内1/2处清晰显示。
(九十一)蝶鞍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垂体病变侵及蝶鞍、蝶窦的情况,常用于垂体病变的检查。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的耳部紧贴台面,上肢自然放在身旁,对侧上肢屈肘,手半握拳支撑颏部,瞳间线垂直台面。
3.中心线与头颅侧位相同。
4.标准片显示
(1)蝶鞍呈半圆状显示,边缘清晰,无双边影。
(2)前床突、后床突、鞍背、鞍底、蝶窦影像清晰。
记录正中矢状面与焦点分别至胶片的距离,便于测量蝶鞍大小时计算放大率。颅骨前后缘显示完整。
(九十二)劳氏位(law位)又称乳突双15°角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乳突气房、鼓室盖、乙状窦、鼓室及外耳孔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撑颏部,使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呈15°角,外耳孔置于探测器中心的上2.5cm处。
3.中心线向足向倾斜15°角,从对侧外耳孔后上方5cm处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乳突气房侧位影像,下颌关节位于乳突前方。
(2)乳突小房、鼓室盖、乙状窦、下颌关节显示清晰。
(3)内耳孔与外耳孔相互重叠。
(九十三)许氏位(Schüller位)又称乳突25°角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鼓室、鼓窦、乳突蜂房、乙状窦及听骨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撑颏部,外耳孔置探测器中心的后上方1/3处,瞳间线垂直台面。
3.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角,从对侧外耳孔上方7cm与后方1.5cm交叉处(被检侧乳突)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两侧下颌关节上、下分离,但在同一直线上,髁状突不与乳突重叠。(2)内耳孔与外耳孔重叠在一起,平下颌小头后方显示。(3)颞颌关节间隙呈切线位显示,影像清晰。(4)乳突气房显示广泛,乳突尖投影于下方,不与其他组织重叠。
(九十四)伦氏位(Runstr?m位)又称乳突35°角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鼓窦、上鼓室、迷路、听骨、及鼓窦入口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撑颏部,外耳孔置探测器中心的上方2.5cm处,瞳间线垂直台面。
3.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5°角,从对侧外耳孔上方12cm、后方1cm交叉处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乳突侧斜位影像,乳突气房投影于后上方。
(2)鼓窦、上鼓室、外耳道、迷路、鼓窦入口显示清晰。(3)听小骨显示于外耳道内。
(九十五)梅氏位(Mayer位)又称乳突双45°角侧位、岩骨半轴位及岩乳部竖立展开位。
1.摄影目的观察内外耳道、鼓窦、岩骨、下颌骨髁状突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手自然放于身旁,头部转向患侧,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成45°角,外耳孔置探测器的上后方1/3处,听眦线垂直台面。国人的岩乳部长轴与头颅矢状面约成53°角,岩乳部竖立并垂直于探测器时,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须成53°角。此位置又称改良梅氏位。
3.中心线向足侧倾斜45°角,从对侧眼眉外侧上方额部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岩骨正中长轴呈切线位影像,长径与横径之比为4:1。(2)颞颌关节间隙显示清晰。
(3)内外耳道、乳突小房、骨性迷路、鼓室、锥体前缘、锥体后缘显示清晰。
(九十六)颞颌关节张、闭口位
1.摄影目的观察颞颌关节的骨质、功能及关节腔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撑颏部,体位与许氏位相同,瞳间线垂直台面。分别摄取颞颌关节张口位和闭口位,通常摄取双侧以资比较。
3.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角,从对侧外耳孔上方7cm与前方1.5cm交叉处射入。
4.标准片显示:颞颌关节的侧位影像。
(九十七)内听道经眶位
1.摄影目的观察两侧内耳道后前位的影像,比较双侧内听道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两侧外耳孔与床面等距,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3.中心线经两外耳孔上方1cm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交叉处垂直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岩骨投影于两侧眼眶中。
(2)双侧内听道显示在眼眶中的岩骨内部
(3)半规管及耳蜗影像清晰,显示在外耳道的外侧。
(九十八)斯氏位(Stenever位)又称岩乳部水平展开位。
1.摄影目的观察内听道的情况,此位置与乳突梅氏位相互垂直,是诊断内听道的重要体位。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面向对侧偏转45°角,使被检侧前额、颧骨、鼻尖(上三点)紧贴台面,听眶线与台面垂直,前臂弯曲以支撑身体。国人的岩乳部长轴与头颅矢状面约成53°角,岩乳部平行于探测器时,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须成53°角。此位置又称改良斯氏位。
3.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2°角,从枕外隆凸与被检侧外耳孔连线上距枕外隆凸2cm处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岩骨呈水平位显示,其内缘与枕骨基底部分离。(2)乳突尖呈后前切线位显示,髁状突影像清晰。
(3)弧状隆凸下方可见半规管、前庭、耳蜗、内听道。(4)岩骨嵴下方可见鼓窦、鼓室、听小骨。
(九十九)茎突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茎突的长度及形态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手自然放于身旁,用13o的角度板垫高头部,张大口,听鼻线垂直探测器,这一方法用于比较双侧茎突的情况。
3.中心线经两眼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茎突显示在同侧下颌升支与颈椎之间的空隙中,不与其他组织重叠。
(2)乳突尖与下颌关节部分重叠。
(3)双侧茎突显示清晰。
(一百)茎突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茎突长度及形态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侧转,被检侧耳部紧贴台面,被检侧上肢放于身旁,对侧屈肘支撑下颌,瞳间线垂直于床面,头稍向下低,口尽量张大。
3.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角,从对侧下颌角后缘射入。
4.标准片显示茎突显示在下颌切迹与颈椎之间。
(一百零一)眼眶后前位
1.摄影目的观察眼眶的形态、大小及异物定位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前额和鼻部紧贴探测器,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两侧外耳孔与摄影架等距(还可以用俯卧位)。
3.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角,对准枕外粗隆上方7cm处经鼻根射入。
4.标准片显示
(1)两侧眼眶呈圆形对称地显示在照片中。
(2)岩骨上缘投影于上颌窦内上1/3处。
(3)眶上裂、眶下裂、鼻中隔、筛窦显示清晰。
(一百零二)鼻骨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鼻骨骨折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头侧转,双手扶住摄影架,使头颅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瞳间线垂直于探测器。
3.中心线对准鼻根下方1cm处垂直射入。摄影条件明显低于颅骨侧位。
4.标准片显示鼻骨侧位的影像,鼻腔软组织层次分明。一般应双侧对比
(一百零三)柯氏位(Caldwell位)又称鼻窦后前23°角位。
1.摄影目的观察额窦、筛窦、眼眶、眶上裂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台前,颏部与鼻尖紧贴探测器,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使中心线与听眦线夹角为23°角,两侧外耳孔与摄影架等距。
3.中心线对准枕外粗隆上方7cm处经鼻根射入。
4.标准片显示(1)双侧眼眶对称地显示在照片中,(2)岩骨上缘与上颌窦下缘重叠。(3)额窦、筛窦、眼眶、眶上裂显示清晰。
(一百零四)瓦氏位(Water位)又称鼻窦后前37°角位
1.摄影目的观察上颌窦、额窦、前后组筛窦、上颌骨的骨质及形态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坐于摄影架前,双手扶住摄影架,头后仰,颏部接触探测器,鼻尖与探测器相距约0.5~1.5cm,听眦线与探测器成37°角。
3.中心线出射点为鼻尖。
4.标准片显示
(1)眼眶、筛窦、上颌窦对称地显示在鼻中隔的两侧。
(2)岩骨上缘投射在上颌窦下缘,无重叠组织影像。
(3)上颌窦的窦腔边缘锐利,周围骨质影像清晰。
(一百零五)面骨后前位又叫大瓦氏位。
1.摄影目的观察面颅各骨的情况,主要是颧骨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坐于摄影架前,双手扶住摄影架,头后仰,颏部接触探测器,鼻尖与探测器相距约1~2.5cm,听眦线与探测器成45°角(还可以用俯卧位)。
3.中心线出射点为鼻尖。
4.标准片显示
(1)眼眶、上颌窦、额窦、筛窦左右对称。
(2)颧骨显示在上颌窦的两侧,骨小梁清晰。
(一百零六)视神经孔轴位
体位:俯卧,头转向被检侧,颧骨、下颌骨、鼻三部分(下三点)紧贴床面。被检侧眼眶位于探测器中心,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成53°角,听鼻线与床面正中线垂直。
中心线:通过被检侧眼眶外下1/4象限垂直射入。
(一百零七)下颌骨后前位(正位)
1.摄影目的观察下颌骨升支及颞颌关节的正位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屈肘,双手放于头的两侧,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探测器中线,前额鼻尖紧贴台面。
3.中心线出射点为嘴唇。可采用近距离摄影。
4.标准片显示
(1)双侧下颌骨对称地显示在照片中。
(2)下颌骨升支及颞颌关节影像清晰。
(3)下颌骨体部与颈椎有重叠,但影像仍然清晰。
(一百零八)下颌骨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一侧下颌骨支、体部的骨质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头转向被检侧并后仰,下颌骨紧贴探测器,双手自然放下,被检侧肩部下拉。
3.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30°角,经被检侧下颌骨体部中点入射(从对侧下颌骨下方5cm处入射)。
4.标准片显示
(1)被检侧的下颌骨支部侧位、体部及体颏部的侧位影像。
(2)下颌管显示在下颌骨的外1/3处。
(3)下颌骨的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