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复位
骨折系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地或完全地断裂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位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质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
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针灸已较广泛地应用于骨折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诸如矫治骨折后的外翻畸形、骨折手术时的针刺麻醉以及治疗脊髓折所至的截瘫等。实践证明,针灸不仅可以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对股骨颈骨折相体骨折等也有较好的效果。穴位刺激方法上,除传统针灸外,尚有电针、拔罐以及激光穴位照射等。当然,针灸仅是中西医治疗骨折中的一个方面,一般要求在整复及固定之后才能进行针灸。
骨折分类
1.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处受到污染。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闭合性骨折的软组织损伤较轻,骨折愈合也较快。针灸主要用于闭合性骨折。
2.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属完全性骨折。
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属不完全性骨折。
3.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多发生在骨干部。
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星状骨折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嵌入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裂纹骨折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青枝骨折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
骨骺分离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4.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
外伤性骨折骨结构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称之为外伤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病理性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外伤性骨折,其特点是在发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着影响其结构坚固性的内在因素,这些内在因素使骨结构变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发生骨折的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5.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
6.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
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经适当的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称稳定性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形骨折、压缩骨折等。
不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称不稳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干既是横骨折,因受肌肉强大的牵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对应,也属不稳定骨折。
7.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新鲜骨折新发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纤维连接,还可能进行复位者,2~3周以内的骨折。
陈旧性骨折伤后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时限并非恒定,例如儿童肘部骨折,超过10天就很难整复。
针灸部位:
上肢:曲池、合谷、极泉、3区C穴
下肢:悬钟、外丘、阳陵泉、太冲、4区B穴
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是指自觉皮肤瘙痒的症状。多因风邪外袭,或因血热内扰,或血虚失养等所致。常见于各种皮肤疾病,以及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经前隐疹、妊娠风疹、阴痒等病。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
针灸部位:
白会、鸠尾、3区B穴、0区C穴
告知糖尿病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