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营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姜雪峰,年从复旦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到医院骨科,就一直扎根在这里。刚年满45岁的他,现为骨关节中心一科主任。
医院骨关节中心一科主任姜雪峰
每个人总是多角度,立体的。当不同时间、不同身份去品读时,感觉也完全不同。曾获多项荣誉甚至国家专利的姜雪峰,记者在与他采访交流的40多分钟的时间里,更愿意把他看作是一位“邻家大哥哥”。幽默、风趣、阳光、口才好……谈起自己的专业更是滔滔不绝,信手拈来。采访结束后,还坚持邀请大家去隔壁的“姜雪峰创新工作室”瞧瞧。
每一项骨科手术都是新的挑战
一直都对外科医生做手术时左右开工佩服得五体投地,好的外科医生除了需要具备天赋、全面的手术思维之外,超强的动手能力也很重要。有时候全凭一双手,就可以断定这位医生否能揽下“瓷器活儿”。
姜雪峰是医院“土生土长”的骨科人,也是骨科自己培养的接班人。谈及为何选择骨科时,姜雪峰伸出一只手打趣道:“当年外科轮转时发现普外科手术强调切口小,自己手这么大,做普外科肯定没前途。而骨科医生则可以通过器械用一些工具来辅助完成手术。”
经过两年半的外科轮转,年,姜雪峰开始真正涉足骨科领域。对于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领导总觉得他干劲十足。
“很多外科手术需要靠经验累积,年轻医生是没有机会上手的。但骨科急诊患者很多,骨科手术面广量大,上手较快。”姜雪峰举例道,能够主刀做一些急诊清创手术和一些基础的骨折手术,虽然手术级别不高,但对于年轻医生来说,也有小小的成就感。同时,创伤骨科手术往往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每一项手术都是新的挑战。
“从年的一个半病区,到现在的五个病区,由之前的大骨科到现在的多个亚专科的开展,医院骨科的发展与壮大的全过程。”姜雪峰回忆道,医院骨关节中心从年开始,根据人体部位逐步分设了脊柱、髋关节、膝关节、足踝、手外科等亚专科,医院并不常见。
有人把姜雪峰比作是一名“检修”人体“轴承”的医生。23年的从医生涯中,这位执着的医生一直专注于骨关节治疗,率先在江阴成立了膝、踝关节亚专科和运动医学专业,开展围膝、足踝关节创伤、矫形和肩、膝、踝、肘等关节的运动损伤关节镜治疗。
“医院很早就进行了骨科亚专科分组。这样的亚专业分组在省内都是很早的。现在走出去跟别人介绍时,我会说‘我是膝关节外科医生,我做膝关节的所有手术,包括创伤、矫形、关节置换和运医关节镜’。目前我们每年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台、关节镜手术台左右。在某个领域深耕细作,追求极致,紧跟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水平。”姜雪峰如是说。
“研究别人未涉足的领域,我才能有奋斗方向”
始建于医院(医院前身),早在年,外科病区中就开始设置骨科床位3-5张,当时并没有专职骨科医生。
年,骨科床位增加到5-8张,主要收治一些四肢骨折患者,治疗方法以骨牵引石膏及小夹板为主,偶尔开展四肢骨折的开放复位,有1名兼职骨科医生。
70年代,骨科床位增加至10-15张,有1名专职骨科医生。医院逐年选派多名医师外出进修骨科,使骨科技术力量迅速加强。目前骨科有5个病区,床位张。年医院骨关节中心被评为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俗话说,关节镜手术就是一场“打洞洞”的手术,通过切开皮肤数个“筷子”粗细甚至更小的孔,将摄像头、手术器械深入人的关节内,在显示器监视下,由医生完成操作。就是这样一个坚守了16年的领域,让姜雪峰在无锡地区乃至江苏省拥有一席之地。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全国青年委员、江苏省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与康复学会常务委员……姜雪峰有很多头衔,锦旗、奖章、称号,当各种荣誉涌到姜雪峰面前时,这位年过四十的大男孩,却依然日子简单:周一大查房、科内交班和业务学习,周二、周四手术日,周三全天门诊,周五门诊及手术。办公室——手术间——病房——门诊部,几乎构成了他的全部世界。“处在医疗圈菁英群体中,大家经常会交流,这样的社会交流无形之中就会催发人有互相比较或者不断寻求进步向上的动力。”
对于自己的医学之路,无论是刚开始接触的关节镜技术还是机缘巧合下对足踝亚专科方向的研究,姜雪峰都用“幸运”二字来形容。
“年,我去上海六院进修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关节镜手术,整个过程不到1小时,我竟然有一种手术‘不难’‘挺简单’的感觉。”说到这里,姜雪峰爽朗地笑起来,没有人涉及的领域,他又找到了感觉,目标和方向随之而来。
从上海六院进修回归后,姜雪峰向院领导提出了想要开展关节镜术。对于这个被誉为“外科手术革命”的新项目,有人勇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院领导也大力支持。“当时我们的杨惠光院长,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只说了一句话‘努力就去做吧’,就是这样一种温和、坚定而又富有信任的力量,让我一路坚持到现在。目前,医院骨科的关节镜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均处全省内先进行列,医院的水平。”
带领团队,5年时间精心打磨出两项“国家专利”
从年骨科亚专科划分至今,姜雪峰带领的骨关节中心一科用14年的时间由最初的一个组、两个组变成了如今56张床位的一个病区。除了让他最初找到研究方向的3个膝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组之外,还有一个足踝组。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COA国际学术大会在学术界有“圣会”之称,年,姜医院代表,在学术殿堂上作了微创跟骨骨折治疗术专题报告。
“这是我们最新的医疗成果,在国内还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姜雪峰在会上说,微创跟骨骨折治疗术从“想法”到做出“产品”,再到临床应用,他和他的课题团队经过了5年时间的精心打磨。
医院进修学习的姜雪峰,看到了一篇文献很有意思,如果能做出研究成果患者必定受益。凭借着专业素养和对科研领域的敏感,他把全篇文献记录下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研究。
从香港进修回来后,姜雪峰试图把文献中的想法变为现实之际,遇到了困难。“亚专科分组后,只把膝关节分给了我,足踝不属于我的‘专属’范畴。也就是说如果一年有50个跟骨患者,平均分到10个组,实际到我手上的患者只有5个,想法完全不能实现。”姜雪峰说。
足踝外科作为骨科学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很多技术陆续传入我国并取得了快速发展,赢得骨科领域专家的青睐。而这一次姜雪峰又敏锐地嗅到了引领医疗领域前沿的机遇。如果说上一次研究方向是主动请缨,这一次可谓是顶层设计。
“当时院领导和骨关节中心都觉得有必要设立足踝这个亚专科,我们作为年轻、有闯劲的一支队伍,领导还是说了那句‘努力就去做吧’,其实能做到什么程度,心里是没有底气的。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五年来已成功实施了近例微创跟骨手术,与常规手术相比,显出了切口小、创伤小,并发症明显减少的优势。”姜雪峰谈道,团队的创新专利由文献报道中的螺钉固定升级成一种改进的适用于跗骨窦切口的微创型跟骨外侧钢板。目前在国内,微创跗骨窦切口跟骨手术正逐步发展为跟骨骨折治疗的主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医学之路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精益求精。然而,姜雪峰认为,医生需要创新,但不能以创新的目的去做事,这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创新,只有在扎实工作中遇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管理团队比搞科研更复杂
“管人比搞科研复杂。”谈到科室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姜雪峰如此说到。尽管复杂无比,但一路捕捉骨科的发展要素,姜雪峰觉得发展的核心还是在人,而人的关键在心。
身为土生土长的江阴人,聊起自己的从医经历,姜雪峰说,他出身于一个四代从医的家庭,由于身处特殊时期,父辈们没有直接从事与医疗相关的行业。
“我最初不喜欢学医,后来是既考之,则安之。”姜雪峰打趣道,“我当时数理化特别好,一直想报理工科,但父母觉得我学习还不错,希望我可以完成他们的‘医生梦’。最后我就报了区域内最好的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考上就上,考不上正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数理化领域,没成想最后录取了”。
在医院工作期间,先后去上海六院、医院、医院进修学习骨关节治疗相关技术。年,姜雪峰凭实力过关斩将,获得江苏省卫生国际交流支撑计划的资助公派前往德国进修取经。
正是这样的留学经历和学习经历,培养了姜雪峰身上严谨、高要求的行事作风和做事要求。
“年从德国回来以后,我们团队就开始执行每周一上午全科室业务交流学习制度,已坚持了7年。”姜雪峰介绍道,早晨交班、查房结束后,科室会把上周所有的手术案例讨论交流一遍,同时还要把未开展的手术集体讨论后,再定手术方案。
“我们学习德国人的做法,无论是主任、副主任还是主治医生的手术,每个手术都要过一遍,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严格把控手术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姜雪峰说,现在七年的资料保留得也非常完整。除了每周的读片会,中英文文献资料学习也是雷打不动的,同时科室还配有图书柜提供最新的专科学习资料供大家阅读。
目前姜雪峰团队每年大概完成例手术,他自己承担的在25%左右,这也是他注重梯队建设,发挥好传帮带作用的重要一步。在姜雪峰的带领下,骨关节中心一科连年获得院先进集体和医疗质量安全先进科室。
花更多心思对待患者,生怕砸了“招牌”
随着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推进,改变了很多县域医机构门可罗雀的景象。根据就诊患者的增加,姜雪峰会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将专家门诊由每周半天增加到每周3个半天。每逢“坐堂”,他总是耐心问诊、仔细检查、认真诊断,生怕自己某方面的失误,砸了“招牌”。
“医院的医生和北京上海这些大三甲的医生相比,无论是服务半径还是服务内涵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姜雪峰举例道,一方面,基层医生技术再好,服务半径也是有限的,只能覆盖本县域或周边邻近县市的患者,想要覆盖区域甚至全国的患者基本不可能;另一方面医院的医生更看重口碑传播。
“医院医院的招牌去的,感医院,自己的骨科病就好了一大半,而很多基层患者看病问诊,是奔着医生招牌去的。所以我们对待每一个患者会花更多心思,哪怕有一台手术做不好,都会把自己的口碑和招牌砸掉了。”姜雪峰如是说。
在骨科领域,评价医生的水平,要根据患者术后的情况判断。“过去,患者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患者满意的标准提高了,‘医护团队一体化’,是我们团队的下一个目标,不单纯是提高医疗技术能力,医疗服务能力也必须跟上。”姜雪峰强调。
今年5月,“姜雪峰创新工作室”在医院敔山湾院区落户,姜雪峰和他的团队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积极开展临床技术研究及创新、相关骨病基础研究、骨科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医护团队管理创新研究。目前,他们已经把快速康复理念运用到膝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治疗中,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细致、人性化的服务。
在采访姜雪峰前,记者从姜雪峰同事口中,了解到他在骨科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首届“江阴工匠”医疗卫生领域的唯一获得者、市“新长征突击手”、市“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市“三创”科技人才……提起这些荣誉,姜雪峰有着强烈的自豪感,“我要把心思专注在膝、踝两个部位的某几类多发病、常见病、难治病上,努力研究透彻,争取可以完成北京、医院95%的手术,让自己业务领域的患者留在江阴”。
TheEnd
好消息!由健康县域传媒和健康界联合主办的医院品牌专科评选已经启动啦!共有骨科、内分泌科、妇产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普外科、胸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呼吸内科、儿科、急诊科、泌尿外科、消化科、骨伤科、脾胃病科、针灸康复科18个专科参与本年度评选!赶紧动动手指参赛啦!
参赛链接: